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

都市更新…現在不做會後悔

2015-10-09 15:32:20 經濟日報 周俊吉

都市更新…現在不做會後悔

央行上個月意外宣布降息半碼;今年8月工業生產指數與外銷訂單較去年同月雙雙告跌,前者年增率連四黑、後者連五黑,且衰退幅度皆不斷擴大;經濟成長率(實質GDP成長率)則從第1季的3.84%,降至第2季的0.52%,主計總處宣告第3季會出現負成長,經濟寒氣逼人。

為什麼台灣景氣會急凍?筆者一時間也難以參透,但經濟學理告訴我們,景氣一旦進入下行周期,大概只剩下政府才拿得出反景氣措施逆勢加碼、試圖扭轉乾坤,甚至是銳意改革、以期脫胎換骨。
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的台灣,不可能在外部大環境需求不振下獨善其身,但總有一些可以操之在我的因應之道,例如攸關人民身家保障與生活品質的都市更新。

「都市更新」本該是一個是政府、人民與土地三方的多贏策略:透過政府縝密完備的相關規劃,設計出一套效益極大化方案,最終提供人民長治久安的居住願景。對台灣來說,不論都更要由誰進行、何時進行、如何進行,都必須符合下列兩項過去少有人關注、但其實極為重要的基本原則:減少天災衝擊在地老化安養

首先,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(目前已發現51條斷層帶),地震頻仍是難以改變的事實,相信多數國人對於1999年的921大地震依舊記憶猶新,雖然我們無法扭轉與生俱來的既定命運,至少可以早點未雨綢繆,「多一分準備、少一分傷害」。

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曾比對過全國災害潛勢圖指出:北部地區屋齡超過30年以上的老舊房屋有133.5萬餘戶,雙北市合計有94.7萬戶,光是台北市就超過48萬戶,平均每兩棟房子就有一棟耐震力不足的老宅,一旦發生芮氏規模6.3的地震,就有可能震垮4,000棟以上的大樓。

如何盡速區分各種斷層帶的危險程度,全面啟動強制新建物的耐震保障、限時補強現有建物的耐震結構,並輔以公開透明、不斷宣導的防災資訊與教育,肯定是當務之急;更有甚者,類似日本311強震亦可能在台灣發生,可惜相關防護與警示仍付之闕如,亟需政府嚴肅正視與研擬對策。

其次,是為因應台灣銀色海嘯來臨所需的「在地老化安養」。國民黨政府在1949年播遷來台,使得當年的出生人數一舉突破20萬人(二戰期間每年平均約8萬人),這波戰後嬰兒潮在今年全數跨過退休門檻,往後每年退休人數還會持續增加,四年後將超過每年30萬人,至少持續30年不墜。

嬰兒潮屆齡退休+生育率不斷下降(每年平均出生數從40年前的35萬人,降至近十年的20萬人),根據官方資料,目前全台65歲以上老者已近287萬人,預計台灣將在2017年邁入「高齡社會」(65歲以上人口比率超過14%),十年後,全台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是老人。

換句話說,高齡化社會即將到來,如何讓高齡者可以在地老化安養,利用在地資源照顧老人,建構一個高齡友善的居住環境,大量增加拉門、無門檻、旋轉空間、電梯或電動升降椅等照護設施,甚至廣建公園綠地與社區照護醫療機構,讓老人在自己家中、在熟悉的社區自然老化,避免入住機構式長期照護,藉以提升高齡者的身心完整關照與獨立生活尊嚴,毫無疑問是現代政府與民眾的終身課題。

有什麼政策可以有短期救經濟+中長期提供防災屏障,又能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一石三鳥之效?筆者才疏學淺,謹以此短文拋磚引玉,摯盼各界能為台灣經濟振衰起敝一起出謀劃策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